C/C++编程索引

本博客中关于C/C++编程内容的索引

语言特性

编译器

经典实例

无锁编程

其他

C++无锁编程之自旋锁(spinlock)的实现

此实例通过c++11实现。

#pragma once

#include 
#include 

class Spinlock {
public:
    Spinlock() : flag(ATOMIC_FLAG_INIT), wait_count(2000) {}

    void lock() {
        int64_t i = 0;
        while(flag.test_and_set(std::memory_order_acquire)) {
            __asm__ ("pause");
            if (++i > wait_count) {
                sched_yield();
                i = 0;
            }
        }
    }

    bool try_lock() {
        if (flag.test_and_set(std::memory_order_acquire)) {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void unlock() {
        flag.clear(std::memory_order_release);
    }

private :
    std::atomic_flag flag;
    int32_t wait_count;
};

C++无锁编程之AsyncParallelTask框架

简介
AsyncParallelTask框架,是为了适用于Rank3.0的拆包合包业务场景而设计和实现的异步任务调度框架,且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

Rank拆包合包的业务场景,即Rank3.0接受到请求后,拆包往下游预估服务分发请求,在接收到返回后合并打分结果,最终把结果返回给上游。

使用AsyncParallelTask框架的优点
拆包合并由框架控制,免去了自己控制拆包后多个子任务的状态管理。
无锁化,没有锁竞争,性能高。
提供超时管理机制,有助于增强系统稳定性。
拥有友好的API,使用简单。
AsyncParallelTask框架可适用的场景举例
需要拆包合包的预估服务,比如Rank模块
搜索引擎的merger模块
其他需要拆包合包的业务场景
设计
设计思想
使用异步IO方式,不会引起线程阻塞,且通过超时控制来避免长尾任务。
通过使用原子变量和原子操作(atomic)来控制计数、状态变化。
支持多线程,且逻辑实现不使用任何种类的锁,使用lockfree数据结构和线程间通信机制来保证线程安全。
通过使用C++11标准的新特性,比如仿函数、参数模板等,来对外提供简洁和更加友好的API。
类域设计
AsyncParallelTask框架,总共包含控制器AsyncTaskController、定时器TimerController、异步并行任务类AsyncParallelTask、分发子任务类AsyncParallelSubTask等4部分组成。

控制器AsyncTaskController
AsyncTaskController是AsyncParallelTask的调度器,提供调度AsyncParallelTask的接口。内部包含线程池、定时器。

当AsyncTaskController调度AsyncParallelTask的运行时,首先把AsyncParallelTask放入线程池中调度,然后启动对AsyncParallelTask的超时监控。

定时器TimerController
TimerController的实现原理
TimerController如何实现定时的原理和libevent并无不同,都使用了Reactor的设计模式。但是TimerController通过生产者、消费者模型,来实现多线程添加定时任务,并保证线程安全。TimerController使用了C++11的新特性,简化了代码实现。

使用最小堆来管理延时任务和周期任务
使用1个timerfd配合epoll来实现定时任务的激活
使用1个eventfd配合epoll来实现定时任务的添加
使用一个LockFree的栈,实现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由外部多线程写,TimerController内部1个线程来读。
TimerController内部流程图

异步任务基类AsyncTask
任何继承AsyncTask的类都可供AsyncTaskController进行调度。

AsyncTask中定了一个基本的接口和AsyncTask的状态的转换。

部分代码举例:

class AsyncTask {
public:
enum Status {
UNSCHEDULED,
PROCESSING,
WAIT_CALLBACK,
CALLBACK,
TIMEOUT,
EXCEPTION,
FINISHED
};

AsyncTask() :
    id(0),
    parent_id(0),
    timeout_threshold(0),
    status(UNSCHEDULED) {}
virtual ~AsyncTask() {}
virtual Status process() = 0;
virtual Status timeout() { return TIMEOUT; }
virtual void destroy() {}
virtual void reset() {
    id = 0;
    parent_id = 0;
    timeout_threshold = 0;
    status = UNSCHEDULED;
}

virtual void callback() {}
virtual void callbackExcepiton() {}
virtual void callbackTimeout() {}

…….
private:
int64_t id;
int64_t parent_id;
int32_t timeout_threshold; // millisecond;
std::atomic status;
};
AsyncTask的状态转换图
AsyncTask约束了异步任务的7种状态,和8中状态转换。其中TIMEOUT和EXCEPITON是等效的,为了方便区分两种异常而设置两个状态。

并行任务AsyncParallelTask
AsyncParallelTask内部流程图

并行子任务AsyncParallelSubTask
拆包后分发操作主要在AsyncParallelSubTask中执行。需要创建AsyncParallelSubTask的子类,实现其中分发操作和合并结果的操作。

使用举例
初始化AsyncTaskController
在进程Init中执行,全局单例。设置分发的线程池。

static ThreadPool thread_pool(config.getWorkerThreadNum()); 
auto& task_controller = Singleton::GetInstance();
task_controller.setThreadPool(&thread_pool);

定义AsyncParallelSubTask的子类PredictAsyncParallelSubTask 
主要实现process和mergeResult两个函数,具体参考

https://gitlab.vmic.xyz/iai_common/rank/blob/experiment3/task/predict_async_parallel_subtask.h

https://gitlab.vmic.xyz/iai_common/rank/blob/experiment3/task/predict_async_parallel_subtask.cpp

class PredictAsyncParallelSubTask : public AsyncParallelSubTask {
public:
PredictAsyncParallelSubTask() :
alg_info(nullptr),
context(nullptr),
split_info({0}) {}

virtual ~PredictAsyncParallelSubTask() {}

virtual Status process() {
    if (nullptr == context) {
        throw std::runtime_error("context is nullptr");
    }
    if (nullptr == alg_info) {
        throw std::runtime_error("alg_info is nullptr");
    }
    PredictService::asyncRequestZeusServer(this, *context, *alg_info, split_info);
    return WAIT_CALLBACK;
}

virtual void mergeResult();

virtual void reset() {
    AsyncParallelSubTask::reset();
    alg_info = nullptr;
    split_info = {0};
    context = nullptr;
    temp_res.Clear();
}

void collectResult(const zeus::proto::ZeusResponse& res) {
    auto& zeus_res = const_cast(res);
    temp_res.mutable_item()->Swap(zeus_res.mutable_item());
    temp_res.mutable_model_response()->Swap(zeus_res.mutable_model_response());
}

void setAlgInfo(AlgInfo* alg_info) { this->alg_info = alg_info;};
void setRankContext(RankContext *context) { this->context = context;}
void setSplitInfo(SplitInfo& split_info) { this->split_info = split_info;}

private:
void praseZeusToScoreItem(TargetCode code, double score, ScoreItem *score_item);

AlgInfo* alg_info;
RankContext *context;
SplitInfo split_info;
zeus::proto::ZeusResponse temp_res;

};
创建AsyncParallelTask
具体参考

class PredictRankTask : public AsyncTask {
public:
……
private:
AsyncParallelTask parallel_task;
……
};

……
for (int32_t partition_id = 0; partition_id < partition_count; ++partition_id) {
int64_t total_count = req_item_size;
int64_t offset = split_count * partition_id;
int64_t end = offset + split_count;
end = end > total_count ? total_count : end;
SplitInfo split_info({total_count,
split_count,
partition_count,
partition_id,
offset,
end});

            auto sub_task = std::make_shared();
            sub_task->setAlgInfo(const_cast(&alg_info));
            sub_task->setSplitInfo(split_info);
            sub_task->setRankContext(&getContext());
            parallel_task.addSubTask((std::shared_ptr)sub_task);
        }

……
auto task = this;
parallel_task.setAllDoneCallback([=]() {
task->response();
task->setStatusCallback();
});

    parallel_task.setIncomplateCallback([=]() {
            task->response(Error::E_INCOMPLATE, "some predict server is error!");
            task->setStatusCallback();
            });

    parallel_task.setAllFailCallback([=]() {
            task->response(Error::E_PREDICT_ALL_FAILED, "all predict server is error!");
            task->setStatusCallback();
            });

    int32_t timeout = PredictService::getMaxTimeout(scene_id, sub_alg);
    parallel_task.setTimeoutCallback(timeout, [=]() {
            task->response(Error::E_PREDICT_ALL_TIMEOUT, "all predict server timeout!");
            task->setTimeout();
            });

    auto& task_controller = Singleton::GetInstance();
    parallel_task.setController(&task_controller);
    parallel_task.setId(task_controller.generateUniqueId());
    setStatusWaitCallback(std::memory_order_relaxed);
    task_controller.scheduleImmediately(¶llel_task);

执行调度
task_controller.scheduleImmediately会在当前线程分发拆包到线程池。而task_controller.schedule则会在线程池中选择一个线程分发。

    auto& task_controller = Singleton::GetInstance();
    parallel_task.setController(&task_controller);
    parallel_task.setId(task_controller.generateUniqueId());
    setStatusWaitCallback(std::memory_order_relaxed);
    task_controller.scheduleImmediately(¶llel_task);

编码
源码地址:

测试
压力测试
测试机器为 2017H2-A1-1, 32 core机器

QPS cpu num of items body length session latency P99 session latency AVG
client latency AVG

bandwidth mem remark
300 56% 1W 200KB 43 35 40 3.4 Gb/s 1%
1600 62% 2k 40KB 31 21.6 24 3.64Gb/s 1.1%
稳定性测试
测试方法:
CPU 60%的压力下,持续测试24小时。 

测试结果:
Rank服务可稳定提供服务。无内存泄露。

极限测试
测试过程:

缓慢把CPU压力从30%提升到90%~100%之间,并维持10分钟,然后把cpu压力降低至60%。整个过程中观察Rank稳定性,有无内存泄露。

测试结果:

CPU压力达到90%以上时,Rank内存增长,超时错误日志变多,定时器失准,返回大量超时、错误。 

Cpu压力降低至60%之后,Rank服务恢复正常,内存使用率变小,无内存泄露,超时错误日志不再新的产出。

符合预期。

打分一致性测试
测试方法:
使用rank-diff工具,从passby环境,复制两份流量请求新旧rank生产环境,分别记录打分结果。最后通过python脚本统计打分结果差异。

测试结果:
1000qps,新旧rank打分一致,差异率小于99.9%,满足需求。

产生差异的数据,分为两种。1)为打分近似值,差别0.01以下。 2)打分无效取默认值0.001.

有锁Rank和无锁Rank性能对比
2k条广告时,1600qps,有锁和无锁Rank压力测试性能对比
测试机器  CPU 32 cores,其中QPS、带宽都是相同的。

有锁
无锁
remark 
QPS 1600
相同
CPU 54.1% 63%
session latency AVG 15 21.7
session latency P99 21 31
bandwidth 3.64Gb/s 3.64Gb/s 相同
req body length 40 KB 40 KB 相同
Context Switch

一种压测工具使用的控制流量大小的算法

压力测试工具是软件测试过程中的必用工具,而压力测试工具如何控制流量大小呢?

最常见的是计算每个请求之间的时间间隔,然后通过sleep方法来让两次请求产生间隔。这种方法有2个缺点,sleep时会让线程挂起,所以需要比较多的线程数;其二,当流量非常大的情况,比如qps达到10万以上时,会收到系统时钟精度和线程上下文切换的挑战。

本文设计了另外一种方法,采用了按照概率控制流量大小。但概率的计算并不依赖随机数,而是通过设置一个概率控制变量的方法,让流量的发送更加均衡。

代码如下:

class Transformer {
    public:
        Transformer() :
            send_num(0),
            qps(0),
            benchmark(0),
            counter(0),
            thread_pool(10) {}

        void run();
        void stop() { tc.stop(); }

    private:

        void sendOne();
        void transform();

        int32_t send_num;
        int32_t qps;
        int32_t benchmark;
        std::atomic counter;

        ThreadPool thread_pool;
        TimerController tc;
};
void Transformer::run() {
    qps = FLAGS_qps;
    if (qps <= 0 || qps > 1e5) {
        return;
    }

    int32_t query = (qps << 16) / 1000;
    send_num = query >> 16;
    query &= 0xFFFF;
    for (int i = 0; i < 16; ++i) {
        benchmark <<= 1;
        if (query & 1) {
            ++benchmark;
        }
        query >>= 1;
    }
    tc.cycleProcess(1, [this]() { this->transform(); });
}

void Transformer::transform() {
    uint32_t cur_c = counter.fetch_add(1, std::memory_order_relaxed);
    cur_c &= 0xFFFF;
    if (cur_c <= 0) {
        return;
    }
    int32_t delta = 0;
    for (int i = 0,bit = 1; i < 16; ++i, bit <<= 1) {
        if ((cur_c & bit) == 0) {
            continue;
        }
        if ((benchmark & bit) == 0) {
            break;
        } else {
            delta = 1;
            break;
        }
    }

    int32_t cur_send_num = send_num + delta;
    if (cur_send_num <= 0) {
        return;
    }
    for (int i = 0; i< cur_send_num; ++i) {
        thread_pool.enqueue([this]() { this->sendOne(); });
    }
}

C++-双缓冲(DoubleBuffer)的设计与实现

源码如下:

#pragma once

#include 

template
class DoubleBuffer {
    public:
        DoubleBuffer() : cur_index(0) {}

        T& getWorkingBuffer(std::memory_order order = std::memory_order_seq_cst) {
            return buffers[cur_index.load(order)];
        }

        T& getBackupBuffer(std::memory_order order = std::memory_order_seq_cst) {
            return buffers[1 ^ cur_index.load(order)];
        }

        void switchBuffer(std::memory_order order = std::memory_order_seq_cst) {
            cur_index.fetch_xor(1, order);
        }

    private:
        T buffers[2];
        std::atomic cur_index;
};

使用C++11的特性来设计和实现API友好的高精度定时器TimerController

为什么设计和实现TimerController?

最新的TimerController代码保存在Github上面:https://github.com/zuocheng-liu/StemCell ,包含timer_controller.h 和 timer_controller.cpp两个文件,欢迎审阅!

因为软件设计中面临了一些实际问题

尤其在使用C++开发网络应用时常遇到下面的问题:

一、软件设计中,不会缺少通过使用定时器的来实现的场景,比如超时控制、定时任务、周期任务。

二、C/C++标准库中只有最原始的定时接口。没有提供功能完备的库来满足上面提到复杂场景。

三、第三方库中的定时器,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 libevent、libev、libue 不是线程安全的,在多线程系统中,为了保证线程安全需要额外再进行封装。
  • redis的异步库libae对延时时间的处理是不准确的。

以上问题会让开发者开发新系统时带来一些困扰,但C++11新特性的出现,带来了解决上面问题的新思路。

C++11的新特性让定时器的实现更简单友好

TimerController接口更友好

接口参数支持C++11的lamaba表达式,让定时器的接口对开发人员更加友好。

代码更精简

TimerController的代码总计300~400行,而且功能完备,代码健壮。
C++11的新特性的使用,让代码更简洁,增强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

保证线程安全

线程安全,是绕不开的问题。第三方库libevent等,在多线程环境中使用总是危险的。TimerController在设计之初就保证多线程环境下运行的安全性。

没有第三方依赖。

TimerController,没有依赖任何第三方库,完全依靠C/C++标准库和C++11的新特性来实现。

TimerController 接口设计

class TimerController {
    bool init(); // 初始化资源,并启动定时器
    void stop(); // 停止定时器,所有定时任务失效

    // 定时运行任务,参数delay_time单位是毫秒。后面参数是lamba表达式
    template<class F, class... Args>
    void delayProcess(uint32_t delay_time, F&& f, Args&&... args);

    // 周期运行任务,参数interval单位是毫秒,后面参数是lamba表达式。
    template<class F, class... Args>
    void  cycleProcess(uint32_t interval, F&& f, Args&&... args);
}

用一个实例来讲解TimerController的使用方法: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imer_controller.h"
using namespace std;
using namespace StemCell;
int main() {
    srand((unsigned)time(NULL));
    try {
        TimerController tc;
        tc.init(); // 初始化 TimerController
        tc.cycleProcess(500, [=]() { cout << "cycle 0.5 sec" << endl; });
        for (int i = 0; i < 80; ++i) {
            // 随机产生80个延时任务,并延时执行
            auto seed = rand() % 8000;
            tc.delayProcess(seed + 1, [=]() { cout << "delay:" << seed << endl; });
        }
        sleep(8);  // 主线程睡眠8秒,让延时任务得以执行
        tc.stop(); // 停止 TimerController
        cout << "tc stoped!" << endl;
    } catch (exception& e) {
        cout << "error:" << e.what();
    }
    return 0;
}

TimerController 实现原理

TimerController如何实现定时的原理和libevent并无不同,都使用了Reactor的设计模式。但是TimerController通过生产者、消费者模型,来实现多线程添加定时任务,并保证线程安全。TimerController使用了C++11的新特性,简化了代码实现。

  • 使用最小堆来管理延时任务和周期任务
  • 使用1个timerfd配合epoll来实现定时任务的激活
  • 使用1个eventfd配合epoll来实现定时任务的添加
  • 使用一个线程安全的队列,实现生产者消费者模型。TimerController使用场景为多线程写,TimerController内部1个线程来读。

TimerController 高级用法

高延时的任务的处理

TimerController内部只有1个线程在执行定时任务。当高延时的任务增多时,可能会影响到任务运行的调度时间,高延时的任务需要在放入新的线程中运行。示例如下:

TimerController tc;
tc.init(); // 初始化 TimerController
// 把任务放入新线程或线程池中
tc.delayProcess(50, []() { std::thread([]() { do_long_time_task();}) });

TimerController保持全局单例

为了系统简洁,TimerController全局单例即可。
auto& tc = Singleton< TimerController >::GetInstance();

其他

如何避免CPU负载高时,定时器失准的问题?

TimerController 有待改进的点

  • 无锁化,目前使用了自旋锁在保证task队列的线程间互斥,后续可使用无锁队列替代有锁队列。
  • TimerController精度目前只有1毫秒,主要因为博主做网络开发都是毫秒级的,后续可以让TimerController支持更小的精度。
  • TimerController 使用了epoll、timerfd、eventfd等,只能在linux平台上面使用

源码地址

具体实现在 timer_controller.h 和 timer_controller.cpp两个文件里面。

使用docker搭建C/C++ 开发环境

优点和意义

  • 环境隔离、资源共享、节省机器资源
  • 轻量虚拟机,启动和运行迅速

使用 Dockerfile 构造镜像

Dockerfile 内容

FROM centos:centos7.4.1708

MAINTAINER Zuocheng Liu 

RUN yum -y --nogpgcheck install gcc gcc-c++ kernel-devel make cmake  libstdc++-devel libstdc++-static glibc-devel glibc-headers \
&& yum -y --nogpgcheck install openssl-devel gperftools-libs \
&& yum -y --nogpgcheck install psmisc openssh-server sudo epel-release \
&& yum -y --nogpgcheck install vim git ctags \
&& mkdir /var/run/sshd \
&& echo "root:123456" | chpasswd \
&& sed -ri 's/^#PermitRootLogin\s+.*/PermitRootLogin yes/' /etc/ssh/sshd_config \
&& sed -ri 's/UsePAM yes/#UsePAM yes/g' /etc/ssh/sshd_config \
&& ssh-keygen -t rsa -f /etc/ssh/ssh_host_rsa_key \
&& ssh-keygen -t dsa -f /etc/ssh/ssh_host_dsa_key

EXPOSE 22

CMD ["/usr/sbin/sshd", "-D"]

创建镜像

docker build -t cpp_dev:last .

创建容器

初始化容器, 宿主机调用脚本

  • 挂载容器
  • 调用容器内初始化脚本mount_in_docker.sh
#!/bin/bash

NEWUSER=$1
PORT=$2
PATH=$(dirname $(readlink -f "$0"))
echo "add User ${NEWUSER} sshd Port ${PORT}"
if [ ! -d /data/rtrs/${NEWUSER} ]; then
    /usr/bin/mkdir /data/rtrs/${NEWUSER}
fi
/usr/bin/cp /data/liuzuocheng/.profile /data/${NEWUSER}/.profile
/usr/bin/docker run -itd --name ${NEWUSER} --net=host -v /data/${NEWUSER}:/home/${NEWUSER} -v /data:/data rtrs/dev_cpp:centos7.4.1708
/usr/bin/docker exec -i ${NEWUSER} sh ${PATH}/mount_in_docker.sh ${NEWUSER} ${PORT} ${UID}

镜像内调用脚本

  • 添加用户
  • 启动sshd服务
NEWUSER=$1
PORT=$2
NEWUID=$3
echo "add User ${NEWUSER} sshd Port ${PORT}"
/usr/sbin/useradd -r -u ${NEWUID} -d /home/${NEWUSER} ${NEWUSER}
echo "${NEWUSER}:123456" | /usr/sbin/chpasswd
echo "Port ${PORT}" >> /etc/ssh/sshd_config
/usr/sbin/sshd

其他问题汇总

宿主机docker的目录迁移

docker的默认目录在/var/lib/docker 下面, 往往/var的磁盘比较小,建议把docker的目录改为大磁盘

把用户加入sudoer列表,sudo 执行命令无需密码

修改/etc/sudoers文件, 添加一行 user-name ALL=(ALL) NOPASSWD: ALL

更多问题可参考《Docker使用经验》

现实过程中使用docker搭建C/C++ 开发环境的工程意义

  • 新人入职代码培训,降低学习成本
  • 推动公司平台化建设

使用C语言实现的最简单的HTTP服务器

此段代码的特点

  • 功能简单,无论请求是什么,应答只返回<h1>Hello!</h1>
  • 代码量小,总计68行。
  • 可编译、可运行。

如何编译运行?

编译: gcc -o hello_server hello_server.c

运行: ./hello_server

请求: curl http://localhost:8888/any

源文件 hello_server.c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tring.h>

#define PORT 8888
#define BUFFER_SIZE 4096
#define RESPONSE_HEADER "HTTP/1.1 200 OK\r\nConnection: close\r\nAccept-Ranges: bytes\r\nContent-Type: text/html\r\n\r\n"
#define RESPONSE_BODY "<h1>Hello!</h1>"

int handle(int conn){
    int len = 0;
    char buffer[BUFFER_SIZE];
    char *pos = buffer;
    bzero(buffer, BUFFER_SIZE);
    len = recv(conn, buffer, BUFFER_SIZE, 0);
    if (len <= 0 ) {
        printf ("recv error");
        return -1;
    } else {
        printf("Debug request:\n--------------\n%s\n\n",buffer);
    }

    send(conn, RESPONSE_HEADER RESPONSE_BODY, sizeof(RESPONSE_HEADER RESPONSE_BODY), 0);
    close(conn);//关闭连接
}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int port = PORT;
    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_sockaddr;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sockaddr;
    int listenfd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0);
    int opt = 1; 
    int conn;
    socklen_t length = sizeof(struct sockaddr_in);
    setsockopt(listenfd, SOL_SOCKET, SO_REUSEADDR, &opt, sizeof(int));
    server_sock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_sockaddr.sin_port = htons(port);
    server_sockaddr.sin_addr.s_addr = htonl(INADDR_ANY);

    if(bind(listenfd,(struct sockaddr *)&server_sockaddr,sizeof(server_sockaddr))==-1){
        printf("bind error!\n");
        return -1;   
    }  

    if(listen(listenfd, 10) < 0) {
        printf("listen failed!\n");
        return -1;   
    }

    while(1){
        conn = accept(listenfd, (struct sockaddr*)&client_sockaddr, &length);
        if(conn < 0){
            printf("connect error!\n");
            continue;
        }
        if (handle(conn) < 0) {
            printf("connect error!\n");
            close(conn);
            continue;
        }  
    }
    return 0;
}

后记

为什么要写这篇博文?

原因是,在使用公司里的自动化平台部署c++服务时,拿这个简单的示例来测试平台是否有问题。俗称趟一遍坑儿。

在网上也搜索了很多不少博文,发现里面的代码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编译不过,第二个问题则是有的代码应答必须要有文件,这对我的测试也造成了些许麻烦。

所以就自己参考别人的列子,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一个简单的吧。以后再去趟别的自动化部署系统的坑的时候,顺手就能拿来用。

工程师手记-将多进程后台服务改造为多线程

背景

2016年秋,部门计划将移动广告引擎和新的移动DSP引擎做架构融合。保留原来的移动广告引擎的业务逻辑,将其移植到新的框架当中去。

新框架有很多特点,其中之一是所有模块都使用了多线程模型而老的移动广告引擎的一个模块则使用了多进程模型。

改造注意点

  • 临界资源的共享
  • 单例资源
  • 内存的共享

改造的陷阱

改造方法

在多进程模型中,单例模式可以安全地被使用。但是在多线程环境中,则要考虑多线程都要抢占单例类,单例类会成为瓶颈,而且还有可能出现线程不安全的问题。

解决方法:

将多进程的单例类,改造成进程体里多例模式,但是在每个线程体内单例。具体方法参考线程安全的单例模式

改造结果

改造成功,并且顺利上线,正常服务。

改造后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 性能的提升
  • 内存

使用Thrift的网络框架搭建一般性网络应用

Idea的提出

Thrift 存在的一些问题:

  • 相比于protobuf,Thrift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性能表现欠佳,大概比protobuf慢10倍。
  • 相比于其他RPC框架,Thrift拥有优秀的底层通信框架。(作者简单比较过thrift和grpc1.0的通信框架,grpc的设计实在太过简单。)

由此提出猜想和假设:

  • 将 Thrift 的底层通信框架抛离出Thrift框架,利用其来构建一般性的网络应用。
  • 组合 Thrift 的底层通信框架 和 protobuf序列化协议,使之成为一个新的RPC框架。

从实现难度和工作量上的考虑,本文尝试实现第一个假设,“将 Thrift 的底层通信框架抛离出Thrift框架,利用其来构建一般性的网络应用”。第二个假设希望日后,作者在时间和精力富余的时候再进行试验。

使用Thrift的网络框架搭建一般性网络应用的优点

  • 快速搭建网络应用,节省时间成本
  • 当Thrift协议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成为系统性能瓶颈时,可对其进行替换,同时又能保留Thrift的网络框架,减少对上下游系统的影响

如何操作

有两种方法:

  • 在IDL文本中,将自定义协议的结构体存为一个thrift的string变量。
  • 构建自定义的Processor类

下面对这两种方法做详细介绍:

在IDL文本中,将自定义协议的结构体存为一个thrift的string变量

举例:

namespace cpp com.thrift.test

struct Parameter{
    1: required string bin_data;
}

service DemoService{
    i32 demoMethod(1:string param1, 2:Parameter param2);
}

将新的协议序列化后的数据放入bin_data中,这种方法缺点是,自己定义的协议,还要被thrift的序列化反序列协议包裹,不能完全消除thrift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代价。

第一种方法太过简单和粗糙,因此经过挖掘thrift代码后,探索出了更精细的方法。

构建自定义的Processor类

Thrift 底层通信模块的四大基类,TServer、TProcotol、TProcessor、TTransport,其中TProcessor::process是负责处理具体业务逻辑入口。

class TProcessor {
 public:
  virtual ~TProcessor() {}

  virtual bool process(boost::shared_ptr<protocol::TProtocol> in, 
                       boost::shared_ptr<protocol::TProtocol> out) = 0;

  bool process(boost::shared_ptr<apache::thrift::protocol::TProtocol> io) {
    return process(io, io);
  }

 protected:
  TProcessor() {}
};

因此,只要自定义实现TProcessor的基类,重写process方法,就能自定义自己的网络应用。

下面是一个Hello world应用的简单实现:

首先实现一个HelloWorldProcessor 类。’

class HelloWordProcessor : public apache::thrift::TProcessor {
public:
  virtual bool process(boost::shared_ptr<apache::thrift::protocol::tprotocol> in, boost::shared_ptr</apache::thrift::protocol::tprotocol><apache::thrift::protocol::tprotocol> out) {
    out->writeBinary("Hello world!");
    out->getTransport()->flush();
    out->getTransport()->close();
    GlobalOutput.printf("send bytes %s", "Hello world!");
    return true;
  }
};

然后构建main函数,本实例使用TSimpleServer模型

using namespace std;
using namespace apache::thrift;
using namespace apache::thrift::processor;
using namespace apache::thrift::protocol;
using namespace apache::thrift::transport;
using namespace apache::thrift::server;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boost::shared_ptr<tprotocolfactory> protocolFactory(new TBinaryProtocolFactory());
boost::shared_ptr<tprocessor> processor(new UwsgiProcessor());
boost::shared_ptr<tservertransport> serverTransport(new TServerSocket(9090));
boost::shared_ptr<ttransportfactory> transportFactory(new TBufferedTransportFactory());
TSimpleServer server(processor,
  serverTransport,
  transportFactory,
  protocolFactory);
printf("Starting the server...\n");
server.serve();
printf("done.\n");
return 0;
}

最后编译、链接和运行。

简单实现一个socket客户端,发送请求,就能得到HelloWord。

性能测试

待完善

Thrift 底层通信框架的优化和调优

待完善

本文小结

作者写本文,正是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真实的问题,比如thrift序列化反序列化慢,thrift底层那么优秀的通信框架如何更高的加以利用呢?因此带着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开始阅读thrift的源代码。

除了本文中的一些实例,作者还做了一个小的代码库,里面就用到了本文中的方法,单独使用了thrift了网络框架,Github地址如下:https://github.com/zuocheng-liu/GI

C/C++ 中如何写“空语句”

最近我的同事和一些网友都说C/C++中“空语句”(就是单独一个分号的语句)具有延时的作用,可以用来写延时代码。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首先,有人认为空语句经编译后,生成汇编代码是“NOP”指令,NOP指令是空操作指令,执行一个指令周期时间,所以认为C/C++中的“空语句”还有延时的功能,其实这是错误的,“空语句”是不会生成任何有效的指令代码的,是不具有延时做用的。

有人说如下代码是具有延时做用,实际上下边的延时功能主要是加法运算和条件判断运算指令起到了延时的作用。

define DELAY asm(“nop”);

工程师手记-将Memcached内存管理机制移植至Redis

Idea 的提出

  • Redis 有其高效的异步网络框架
  • Memcached 有其高效的内存管理机制

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后,会如何呢?开始试验将Memcached内存管理机制移植至Redis。

本篇博客的姊妹篇链接: 《工程师手记-将Redis异步网络框架移植至Memcached》

调研和选型

Redis内存管理的几个缺点:

  • 使用tcmalloc 或者 jmalloc 库,这两个库封装较重,内部特性也较多。
  • tcmalloc 适合小空间分配,稍大的空间分配会有瓶颈。
  • Redis 主要是单线程运行(只在后台任务cache持久化功能处又启动了新线程), tcmalloc 和 jmalloc 有保证线程安全,但对redis来说是不必要的功能。尤其是jmalloc,为线程安全做了很重的设计。

软件选型

  • 并不是把 Memcached 的内存管理直接替换redis的内存分配,而是使用ae-memcached的内存分配方式。
  • ae-memcached 的内存分配和 Memcached在原理上毫无不同,仅是从软件架构上对其进行重构和优化。具体参考:《AE-Memcached 优化记录》
  • 选择 Redis 2.8.24 作为移植受体

Redis代码修改和编译 / 移植方案

  • 从ae-memcached中拿出mem_cache / slab 两个类,直接移植到Redis src 目录中
  • 新建两个文件 mc_malloc.h mc_malloc.c,封装mem_cache,让其提供类似 malloc、 alloc、realloc、free的接口
  • 修改 zmalloc.c zmalloc.h 这两个文件,让其支持mc_malloc
  • 修改 Makefile ,默认MALLOC 使用 mc_malloc
  • 修改bio.c 文件,把zmalloc 和 zfree用 libc的 malloc 和 free 代替,这么做主要考虑到线程安全
  • 编译、运行

代码托管地址

给新的redis起了一个新名字mc-redis,源代码托管于Github上:

https://github.com/zuocheng-liu/mc-redis

性能测试实验

硬件

  • Redis-server 服务端 GenuineIntel 6 Common KVM processor 6 核 2.0GHZ 4G 内存
  • redis-benchmark 和服务端部署在同一台服务器上

测试方法

  • 分别运行原本Redis 和 mc-redis, 分别作为实验和对照,参数为 redis-server –port 7777
  • 启动Redis,运行redis-benchmark 测试三次。重复前面步骤,Redis共重启3次,redis-benchmark共测试9次。
  • mc-redis 的测试也使用上面方法
  • 测试命令 ./redis-benchmark -h 127.0.0.1 -p 7778 -q -d 100
  • 只观察set / get 命令的并发度

测试结果

启动一次redis,做了三组实验,数据如下:

  • mc-redis GET 62972.29 / 58275.06 / 55897.15 (requests per second)
  • redis GET 47281.32 / 62034.74 / 51759.83 (requests per second)
  • mc-redis SET 64808.82 / 59031.88 / 56915.20 (requests per second)
  • redis SET 51733.06 / 53676.86 / 56947.61 (requests per second)

结论

在刚启动时(预热阶段),mc-redis 的 set 和 get 操作,比原版redis 的并发处理能力高大约有 15%-20%。 但是稳定运行后, mc-redis 和 原版redis,性能相差较小。

AE-Memcached 优化记录

优化背景和目的

  • 学习Memcached 代码
  • 将 Memcached 的代码成为自己的技术积累
  • 优化Memcache 代码,提高自己系统分析能力

源代码托管于Github上:

https://github.com/zuocheng-liu/ae-memcached

性能优化

网络模型的优化

  • 网络IO多路复用 + 单线程

  • 将 Redis 异步库 移植至 Memcached

优化动态申请内存机制

  • 使用预分配,减小系统调用 malloc、realloc、free的次数,主要出现在新建/关闭链接时,会有较多的系统调用

部分小的函数使用宏代替

优化Memcache协议命令的解析

  • 调整各个命令的解析顺序,把get 和 set 命令放到最前面

软件架构优化

软件架构优化,保证关键代码性能不变

使用宏加强代码复用

  • 重构verbose日志
  • 重构网络库
  • 重构slab

命令模式重构 Memcache 协议

  • 创建command_service类,统一管理命令的解析、处理

更深层次的抽象

将 stats 、 settings 、 logger 和全局资源进行抽象

解耦

  • 将各个模块接口化,减少模块间耦合,尤其是 slab item memcached之间的耦合
  • 依赖注入原则,增强各个模块的复用,其中mem_cache模块 settings等可以形成框架。
  • logger
  • command service

安全的C/C++网络应用的开发流程

本文概要

简要介绍C/C++ 网络应用系统的特点、应用场景,简述适用于C/C++ 网络应用的开发流程。

C/C++ 网络应用系统特点

  • 高性能
  • 高吞吐量
  • 节省内存
  • 开发、测试用时多、开发效率慢
  • 调式成本特别高

C/C++ 网络系统的应用场景

  • 数据接口服务
  • 计算密集型应用,比如搜索引擎、图像处理、统计学习等
  • 特殊领域应用,只能由C/C++ 完成

开发流程的目标

由于上面提到的C/C++ 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因此开发流程要达到下面的目标:

  • 安全
  • 控制bug
  • 保证收益

开发流程

需求

因为C/C++ 系统的自身特点,在网络应用中,它们常常担当后端系统、基础服务等。在整个产品的系统架构中,C/C++系统和业务系统常常被分离开来。C/C++ 系统不直接响应来自产品的需求,只响应业务系统提出的技术升级或改造。

设计

  • 日志一定全面,Debug、info、warning、error、fetal
  • 使用参数开关来控制新加的特性,对新的特性一定要追加日志
  • 单例测试覆盖率要尽可能高
  • 对输入的安全检查一定要做到位
  • 可扩展性一定要高

编码

  • C/C++ 代码要遵守代码规范和代码标准
  • C/C++ 代码书写尽量遵从ANSI/ISO 标准
  • 不要使用生僻的语法
  • 代码可读性和可维护性一定要高
  • 一定要书写单例测试

测试

  • A/B 测试

测试环境的搭建

必须多套测试环境

  • 普通测试环境
  • 压力测试环境
  • 沙箱环境
  • 线上小流量环境

必须在每一种测试环境都测试完成后,才能发布到生产环境或在生产环境上推全流量

发布

灰度发布

线程安全的单例模式-以C++代码为例

本文描述3种场景下的单例模式:

  • 进程体内无线程的单例模式
  • 进程体内多线程单例模式
  • 在单个线程体中的单例模式

本文所写单例模式代码都使用懒汉模式。

进程体内单例

注意问题:

  • 如果进程体中运行多个线程,则需要考虑多线程同步访问的问题。
  • 如果进程体重没有运行多个线程,则不需要考虑多线程同步访问。
  • 使用线程同步锁保证多进程同步

使用场景举例 :

  • 日志类、文件读写类
  • 资源管理类

代码示例:

进程体内没有运行多线程的单例模式,无需考虑线程同步与互斥

class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NULL == instance)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Inside();
        }
        return instance;
    }
  private:
    SingletonInside(){}
    ~SingletonInside() {}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Singleton::instance = NULL;    

进程体内运行多线程单例模式,使用系统mutex保证线程安全

class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pthread_once(&g_once_control, InitOnce);
        pthread_mutex_lock(&mutex);  // lock
        if (NULL == instance)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Inside();
        }
        pthread_mutex_unlock(&mutex); // unlock
        return instance;
    }
  private:
    SingletonInside() {

    }
    ~SingletonInside() {
       pthread_mutex_destroy(&mutex);   // destroy lock
    }
    static void InitOnce(void) {
      pthread_mutex_init(&mutex,NULL);  // init lock
    }
    Singleton* instance;
    static pthread_once_t g_once_control;
    static pthread_mutex_t mutex;
};
Singleton::instance = NULL;
pthread_once_t Singleton::g_once_control = PTHREAD_ONCE_INIT;

单个线程体中的单例

某些资源在单个线程体内需要保持单例,即每个线程体内都保持唯一。每个线程体内,对象相互隔离,则无需考虑线程安全问题。

此种单例模式的实例需要调用系统提供的 TLS 接口,放于线程局部存储中。

使用场景举例:

  • 多路复用Socket封装类
  • 网络上下文环境类
  • 线程安全的资源

代码示例

class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pthread_once(&g_once_control, InitOnce);
       Singleton* instance = (Singleton*)pthread_getspecific(g_thread_data_key);

        if (NULL == instance)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Inside();
          pthread_setspecific(g_thread_data_key, (void*)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
    }
  private:
    SingletonInside() {}
    ~SingletonInside() {
       pthread_key_delete(g_thread_data_key);
    }
    static void InitOnce(void) {
      pthread_key_create(&g_thread_data_key, NULL);
    }

    static pthread_once_t g_once_control;
    static pthread_key_t g_thread_data_key;
};

pthread_once_t Singleton::g_once_control = PTHREAD_ONCE_INIT;
pthread_key_t Singleton::g_thread_data_key;

如果使用 Poco库 TreadLocal ,代码还会简洁很多,性能上也会好很多

    class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NULL == instance)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Inside();
            }
            return instance;
        }
      private:
        SingletonInside() {}
        ~SingletonInside() {
           delete instance;
        }
        static Poco::ThreadLocal<Singleton> instance;
    };
Poco::ThreadLocal<singleton> Singleton::instance = NULL;

总结

  • 无论程序是多进程运行还是多线程运行,代码都要尽量兼容线程安全

工程师手记-PNI

PNI 简介

PNI,是PHP Native Interface的简写。它是PHP的一个扩展,可以通过它,让PHP直接调用C语言写的函数。

想法源自在百度做项目时,不时地会面临同样一个问题,PHP该如何直接快速地与其他语言交互呢?

PHP 扩展的不足

用C写PHP的扩展是常规的方法。不过使用这种方法总是要面临诸多问题:

  • 作为开发者,要去学习PHP-API、Zend-API,这是不小的学习成本,而且用C做开发测试的效率都不高。
  • 写好了PHP扩展,怎么部署呢,还要找运维工程师去讨论、去争取后才能上线。

来来回回项目进度就被拖慢了。

有如此技术痛点,就找个通用的法子吧。

调研过程

JNI 和 Python

Java 可以通过JNI调用C/C++,Python也有相应的包,比如ctypes

HHVM

稍微去翻了一下HHVM的扩展,发现HHVM有 native interface, 但稍微看了一下,却发现那只是HHVM的native interface,PHP无法使用。

这个项目,模仿JNI,就取名PNI吧

c 对动态链接库的动态调用

c 加载动态链接库及调用函数有现成的方法。

使用dlfcn.h 库中的dlopen、dlsym、dlclose三个函数就够了。

设计和实现过程

接口设计

最开始的方案,就是模仿JNI。因此在最初的实现里,PNI对动态链接库的查询,调用函数的方法都直接模仿了JNI的接口实现。测试使用时,却感觉PNI的接口非常不友好。

和Java、Python 不同,PHP是弱类型语言。JNI 可以在给函数传递参数时,参数的数据类型是已知的,但是PHP传的都是zval,类型并不可知。我把数据类型的控制交给了开发者,在PNI的扩展里,通过struct zval 中 type 字段判断,此种方案让PNI很难于被使用。

于是改进方案,在PNI里添加PNIInteger、PNIDouble、PNIChar和其他几个可以标明参数数据类型的类。

参数压栈

PHP 的函数调用后,动过dlfcn.h库,可以找到函数地址,但是如何调用函数呢?调用函数又如何传参呢?我们无法知道所调用函数的参数列表是什么样子。

由于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案,所以就借助于汇编,使用汇编模式C语言的参数压栈方法。

于是写了很多种C语言的函数,主要是参数列表不一样,总结了GCC编译器在x86_64架构CPU下参数压栈的几个特点:

  • 8、16、32位和64位整形的参数,按顺序传到64位的寄存器,当多于6个整形参数时,剩下的整形参数都压栈

  • 32位和64位浮点,都传到64位的浮点计算器,浮点参数多于6个时,剩下的浮点参数都无效

无论C函数的参数是什么样的类型,PNI都将其按64位的整形或浮点处理。

问题解决了

系统兼容性

因为参数压栈的问题,目前PNI只支持GCC编译器和x86_64架构的CPU。其他架构和编译器都没有来得及去实现。

总结

吭哧吭哧,PNI最初版本调试测试成功。

后记

如何让PNI被更多的人知道并使用,怎么做呢?(还在思考中)

  • 开源,传到GitHub
  • 融入社区
  • 在问答网站上多回答相关问题

其他方法呢?再想一下。

PHP Native Interface

本页面转自: https://github.com/zuocheng-liu/pni/blob/master/README-zh.md

PNI github PAGE : https://github.com/zuocheng-liu/pni

什么是 PHP Native Interface (PNI) ?

  • PHP 的一个C扩展
  • 通过它,可以让PHP调用其他语言写的程序,比如C/C++、汇编等等
  • 需要PHP来调用,但PHP有限使用的领域里,PNI可以发挥用处,比如图像处理、统计学习、神经网络、实时性要求高的程序等等

使用场景

PHP 不是完美的语言,总有一些情况下,不得不使用其他语言来协助完成。在这些特殊的场景下,使用PNI就可以将PHP与其他语言连接起来:

  • 实时性要求特别高的程序,特别底层的程序
  • 用其他语言写的程序,历史遗留下来的程序,如果用PHP重新实现成本太高的程序或逻辑
  • 基于平台特性的代码,不能用PHP实现的程序
  • 调用系统的动态链接库

与直接编写PHP扩展相比

直接编写PHP扩展去调用其他语言的接口是常用方法,不过PNI有更多的好处:

  • 降低开发和运维成本

不需要每次有新的需求,就去编写或改动PHP的扩展。对PHP扩展的开发、调试会占用很多的时间。

PHP扩展更改后上线,需要重启PHP服务,这是有一定风险的。

如果使用PNI,就会便捷很多,对新功能的开发和上线,只需操作PHP的代码即可。

  • 降低学习成本

开发PHP扩展,需要开发人员去学习 PHP-API、 Zend-API 、 PHP扩展框架,甚至需要深入去理解PHP内核。
有了PNI,问题就简单多了。

  • 灵活性

使用PNI,可以更灵活地使用本地类库。

使用手册

类和方法列表

  • PNIFunction

方法类,此类定位动态链接库中的函数名
php
$pow = new PNIFunction(PNIDataType::DOUBLE, 'pow', 'libm.so.6');

上面的例子,在构造函数中,第一个参数是需要找寻函数的返回值类型,第二参数是函数的名字,第三个参数是到那个动态链接库中找寻函数。

  • PNIException

异常类,在无法找到动态链接库或函数名的时候,会抛出异常。

数据类型类

  • PNIDataType
  • PNIInteger
  • PNILong
  • PNIDouble
  • PNIFLOAT
  • PNIChar
  • PNIString
  • PNIPointer

所有数据类型类都继承PNIDataType抽象类,此抽象类包含3个共有方法

php
getValue(); // 获取值
setValue($value); // 重新赋值
getDataType(); // 获取数据类型

PNIString 和 PNIPointer 中还额外包含一个接口

php
systemFree();

用于释放C函数中malloc申请的内存资源。
强烈不推荐使用PNI直接调用这样的库函数。

定义的常量

表示数据类型常量
php
PNIDataType::VOID
PNIDataType::CHAR
PNIDataType::INTEGER
PNIDataType::LONG
PNIDataType::FLOAT
PNIDataType::DOUBLE
PNIDataType::POINTER

示例

示例 1 , 调用系统接口 :

php
try {
$pow = new PNIFunction(PNIDataType::DOUBLE, 'pow', 'libm.so.6');
$a = new PNIDouble(2);
$b = new PNIDouble(10);
$res = $pow($a, $b);
var_dump($res);
} catch (PNIException $e) {
}

上面例子,使用PNI调用系统math库中的pow函数

示例 2,调用自己定义的C/C++ 逻辑 :

  • 1.构建C程序

C++
// file user_math.c
u_int32_t sum(u_int32_t a, u_int32_t b) {
return a + b;
}

– 2.创建动态链接库,并把它放到 $LD_LIBRARY_PATH 包含的目录里
shell
gcc -fPIC -shared -o libusermath.so user_math.c

– 3.创建PHP程序

“`php
// file testPni.php
<?php
try {
$sum = new PNIFunction(PNIDataType::INTEGER, ‘sum’, ‘libusermath.so’);
$a = new PNIInteger(2);
$b = new PNIInteger(10);
$res = $sum($a, $b);
var_dump($res);
} catch (PNIException $e) {
}

“`
– 4.执行PHP程序

shell
$ php testPni.php

$res 是 PNIInteger类型,其中包含数值结果为12的成员变量

PNI 数据类型类和C语言数据类型对照

PNI 数据类型类 C 数据类型 说明
PNILong long int/ int PHP has no unsigned int
PNIInteger long int/ int PHP has no 32bit Int
PNIDouble double / float
PNIFloat double / float PHP has no 32bit float
PNIChar char
PNIString char*
PNIPointer char*

由于PHP只有64整形,所以PNILong 和 PNIInteger 实际上是等效的。

如果通过PNI调用的函数参数类型是32位、16位数据怎么办?需要开发人员保证PNILong和PNIInteger存放的值不能超出大小。

PNIDouble 和 PNIFloat 也是等效的,因为PHP只有64位浮点。如果调用的C函数参数列表里有32位浮点呢? 不用担心,即使是32位的浮点,在x86_64架构的CPU里,也是赋给了64位的浮点运算器。

缺点或注意事项

  • 目前还不支持PHP7 ,但作者会争取尽快开发适用PHP7版本的PNI
  • 如果PHP是多线程运行,需要注意PNI调用的动态链接库是否是线程安全的
  • 对于在动态链接库中申请的资源,要及时释放
  • 目前PNI还不支持对复杂数据类型的操作,比如struct,C++的类等

如何安装

环境要求

  • PHP 5.3 以上版本, 但不包含PHP 7
  • 必须是GCC编译器
  • CPU 必须是x86_64架构或被兼容的架构

安装步骤

  • 下载

shell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zuocheng-liu/pni.git

– 编译和安装

shell
cd <src-pni>
phpize
./configure
make && make install

– 配置PHP,使其生效

把下面一行添加到 php.ini

shell
extension=pni.so;

– 重启PHP服务

bash
service php-fpm restart // cgi mode
apachectl restart // sapi mode
// do nothing in cli mode

开发

提出建议和提交Bug

热盼您的联系!

其他

网址

联系方式

协议

version 3.01 of the PHP license.(see LICENSE)

C函数和C++函数相互调用

实例解说

这个例子,示例了两点

  • C 如何调用C++对象里的函数
  • C++ 如何调用C的函数

共两个文件,test.c 和 main.cpp,代码解释如下:

在main.cpp (C++ 代码) 里定义了一个类MyMath,类里有个成员函数sum ;如何让C能调用这个c++的函数MyMath::sum呢?

即在main.cpp 中添加extern C后,声明定义一个C的函数call_MyMath_sum。在test.c 中先声明这个函数,然后通过调用call_MyMath_sum,达到调用C++ MyMath::sum的作用。

在test.c 中,定义了一个sum 的函数。如何让C++能调用这个c的函数sum呢? 这么做的,在main.cpp中 extend C 后声明它,然后在main函数中直接调用就可以了。

代码有点绕,C和C++调来调去的,不过仔细看就容易明白。

起关键作用的就是 extent C 这个关键语句,它的作用是告诉C++编译器,把后面的语句当作C语言进行处理。

代码如下

C语言中的函数,其中调用了C++中的call_MyMath_sum:

test.c

int call_MyMath_sum (int, int); // 此函数定义在main.cpp中
int sum(int a , int b) {
    return call_MyMath_sum(a,b);
}

C++语言中的函数:

main.cpp

#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extern C { 
    int sum(int , int);  // 声明sum函数,已经在test.c 中定义过
} 

class MyMath { 
  public : 
    static int sum(int , int); 
};

int MyMath::sum(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extern C int call_MyMath_sum (int a , int b) {  // 定义call_MyMath_sum , 使其可以被c的代码调用
    return (MyMath::sum(a,b)); 
} 
int main(void) { 
    cout< <sum(5,6); return 0;  // 此sum是 在test.c中定义的
} 

如何编译:

# Makefile 
main.o:
    g++ -c -o main.o main.cpp  # 注意是g++
test.o:
    gcc -c -o test.o test.c  # 注意是gcc
main: main.o test.o
    g++ -o main main.o test.o # 最后链接用的是g++
all: main
clean:
    rm -f test.o main.o

执行 make 得到可执行文件main